“刎颈之交” 用来形容可以同生死、共患难的朋友,表达朋友之间情谊深厚,关系极为亲密,愿意为对方做出巨大牺牲甚至舍弃生命。“刎颈之交” 出自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和负荆请罪出处相同,实际上是负荆请罪的后续故事。
其实中国古代著名的“刎颈之交”故事有很多,下面及时雨官网给大家介绍一下:
孙武与伍子胥:公元前 522 年,年轻的孙武和伍子胥在林中草堂前相遇,二人因一碗粥和一部兵书惺惺相惜。孙武追求 “集兵家之道,著成兵书”,伍子胥身负家仇一心灭楚,梦想虽不同,但友情坚如磐石。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,助其得以施展才华。后来,两人成为吴王的左膀右臂,攻破楚国国都。但攻破楚都后,伍子胥为报家仇掘墓鞭尸,与仁厚的孙武产生理念分歧。不过,当吴王阖闾欲杀孙武时,伍子胥豁出一切保护他。孙武归隐前也曾劝伍子胥功成身退,可惜伍子胥未听,最终被吴王夫差赐死,孙武心灰意冷,也归隐乡间。
张耳和陈余:张耳是魏国大梁人,曾为信陵君门客,后到外黄娶富家女,得钱财后轻财仗义,被任为外黄令。陈余是张耳同乡,年轻且口碑好,敬重张耳如父,二人结为刎颈之交。魏国被秦灭后,二人改名换姓在陈县看门。秦国悬赏捉拿他们,二人参加陈涉起义队伍。陈涉不听二人劝谏在陈县称王,后派武臣攻打赵国,张耳、陈余为校尉。武臣取赵后,张耳为右丞相,陈余为大将军。秦将章邯围赵,张耳被困巨鹿,陈余因担心不敌秦兵未及时救援,张耳使者指责陈余,陈余不得已派五千人马出击,全军覆没。后来秦国撤围,张耳痛责陈余,陈余一气之下交印上厕所,张耳在别人劝说下收印并收编陈余部队,二人友谊出现裂痕。最终,陈余在井陉之战中战死。
杜伯和左儒:周宣王时,宫里老宫人怀孕四十余年产下女婴,被认为是不祥之物,抛到清水河中。周宣王又命上大夫杜伯督办查找 “妖女” 之事,杜伯后来不愿再查。三年后,周宣王因梦见一美貌女子惊扰太庙,逼问杜伯,杜伯认为 “妖女” 已死,继续查找会惊扰百姓,周宣王大怒要处死杜伯。此时下大夫左儒出面劝阻,周宣王指责左儒重友轻君,左儒表示 “君是友非,则当逆友而顺君;友是君非,则当违君而顺友”,称杜伯无罪,若杀杜伯,天下会认为君王不明,自己若不能谏止,天下会认为自己不忠,若必杀杜伯,自己愿与杜伯俱死。周宣王仍杀了杜伯,左儒回到家中自刎而死。